Blog Layout

為什麼要唱誦OM ? Why we chant OM?

lilayogahk • Apr 01, 2018

 “Be music always. Keep changing the keys, tones, pitch, and volume of each of the songs you create along your life's journey and play on.” ― Suzy Kassem
我們的身體就是一個樂器,探索及感受裡面的共鳴空間,是一件很奇妙的事。

如果你有上過瑜伽課,大概都會聽過 Om (音同嗡),相信大部分的人,一開始應該都充滿疑惑,想說現在是在幹嘛?不過通常頌念 Om 的時候通常有點嚴肅,大家也不大好意思直接打斷詢問,又或是覺得它只是單純的一個聲音,但 Om 其實還有更多的含意與細節唷!
對於印度的宗教及社會來說,Om 這個字被視為神聖的象徵,古老的印度認為,Om 是宇宙萬物的起源,是來自於宇宙的震動(聲音)。當你唱頌 Om 這個字的時候,便開啟了你與宇宙的連結。

Om 這個音由三個部分構成,分別是 A-代表創始;U-代表延續;M-代表毀滅。在印度文化中可以看到很多類似的概念。例如,印度三大神,梵天-創造;毗濕奴-維護;濕婆-毀滅。所以當你在唱頌 Om 這個字的時候,要逐步發出 A-U-M 這三個音節。

首先請你深長地吸一口氣,準備吐氣時把嘴巴微微噘成一個小圓,接著慢慢地吐氣且發出第一個聲音。而 A 以及 U 通常會自然地連結在一起,一開始你會先感覺到喉嚨附近的共鳴震動,逐漸地隨著嘴型慢慢縮小,共鳴點移往鼻腔的位置,最後當嘴巴閉上時,你會感覺到整個頭腔的震動共鳴,此時請你把注意力移往頭頂的正中央,讓你的氣慢慢吐完,聲音逐漸跟著氣漸弱至無聲。

氣漸弱之時,我們迎來最後 Om 的隱藏版部分——靜默。是的,許多人以為,AUM 三個部分就結束了,特別是在多次複誦 Om 的時候,時常看到有人心急著往一下次的 Om 前進,很怕中間有空拍,但我們不是在錄廣播節目,不用擔心中間的空拍會帶來尷尬,請你安心地感受第四個部分,靜默。

這三個音若是對照到我們的心理狀態,各自代表不同的階段:A是指有意識的階段,我們仍與外界連結著;U是指人們進入睡夢階段,在此時我們與自己內在世界的夢、思想和記憶等連結;而M則代表無夢的階段,也代表進入另一個更高的層次中。也難怪,這個奇妙的A-U-M….能這麼平撫心緒。

唱頌 Om似乎是上課前後的一個儀式,但是對於我來說,這個聲音有震盪整個脊椎的作用,通常唱完之後感覺身體一股暖流,全身通暢,好似打通“任督二脈”!!哈哈😄 也是我使用聲音教課的一個很好的warm up.

或許有人認為 Om 跟宗教的連結不是很強嗎?瑜伽不是主打跨越任何界線的嗎?當然如果你認為 Om 的唱頌有違背於自身的信仰,你可以選擇不這麼做。當在課堂上,聽見帶領者以及同學在 Om 的時候,你可以把它單純想成是由某種樂器所發出來的一個聲音,畢竟 Om 的起源是萬物的起源,是來自於宇宙的震動(聲音),如果聲音可以跟你自身的任何信仰經驗連結,那也很好。

用平常心看待任何事,也尊重宇宙之間的萬物存在,這是學習瑜伽寶貴的一課。

課前唱誦“OM”,是告訴你的身體,是的,我準備好瑜伽練習了。

觀塘瑜珈@Lila Yoga

觀塘瑜珈
By lilayogahk 26 Dec, 2019
瑜珈(Yoga)是源自於梵文字根yui,意即連結、結合、將人的注意力導向專注、使用與應用。瑜珈亦指和諧或融合。瑜珈的狀態是,個人意識與宇宙意識的連結。透過瑜珈的練習,能使所有感官活動靜止、心靈平靜、智能不受攪擾。這種持續穩定地控制心智與感官的方式,就是瑜珈。在印度思想中,至高無上的宇宙靈性(大我或神)遍及萬物,而人的個體靈魂(小我)只是其中一部分,瑜珈的精華,就是讓小我可以與大我融合為一,並從而覺醒、解脫(moksa)。 而修練瑜珈有八個階段,被稱為八支瑜珈(Ashtanga Yoga);其中第三支「體位法」(Asana,姿勢)是大部分瑜珈中心教授的瑜珈課程所教授的內容。一個穩定且舒適的姿勢會帶來心靈的平靜,並且,其中鍛鍊並修練心智是體位法真正重要之處。 瑜珈的鍛鍊能喚起一種基本的均衡與和諧感。我們回到身體的第一個工具 — 學著去運用它,藉由體位法的練習,人可以鍛鍊出敏捷、平衡、耐力及活力,杜絕心智的浮躁.我們淨化、活化身體每一個細胞,籍著每一下的呼吸,回到當下的寧靜與專注。 所以練習體位法的最終目的並不是變得更柔軟或更強壯,當然我們透過練習瑜珈,會有更健康強壯的身體,更好的體態及放鬆的心情,但那些都是附帶的副產品。 瑜珈的法則,與生命宇宙的法則緊密相關,瑜珈的修習,是一個整體的修習,從本質上來說,瑜珈就是生活的藝術,是每一個當下的生活實踐。 而《瑜珈經》有言,沒有心識的狀態就叫瑜珈,Yoga Chitta Vrtti Nirodhah, 而心識有五類,這個話題我們可以下次延續。現在我們了解一下八支瑜珈,從而了解瑜珈的精華。 1.持戒 Yama 2.內修 Niyama 3.體位法 Asana 4.生命能量呼吸控制法 Pranayama 5.感官收攝 Pratyahara 6.心靈集中 Dharana 7.冥想 Dhyana 8.三摩地 Samadhi 第一支:持戒(道德戒律),超越了宗教、文化、地域、時間、年紀的戒律。其中包括:不暴力(Ahimsa),真實(Satya),不盜取(Asteya),節制(Brahmacharya),不貪婪(Aparigraha) 第二支:Niyama(內修),是靈性生活的準則,包純淨Sauca,滿足Santosa,如火的熱枕Tapah,頌揚靈性Isvara Pranidhana。 以上第一和第二支,便組合成為十大做人的原則。無論你是否練習瑜珈,你或多或少都遵守了部分的原則。或者有些人認為一個人慈悲、堅守真實,滿意知足地生活著,就足夠了,也有人認為自己做了足夠的運動。那為什麼要花時間伸展背部或聆聽呼吸很重要呢?如果以身體為靈性根基不是如此重要的話,偉大的智者不可能把體位法列為八支中的第三支。 Asana這個梵文英文通常翻譯為Pose或Posture(姿勢),不過Asana的意思是舒適的位置。每一個動作都需要磨練某些的意識層面,並且用新的方式使用自己。體位法有那麼多的變化不是偶然的,透過探索熟悉和陌生的姿勢,擴大了自己意識,所以不管發現自己處於何種情境和形式,內心依舊舒適安穩。 瑜珈體位法是和自己相遇最直接、最方面的方法,是個理想的起點。很多開始學習瑜珈,或許都沒其他持戒或內修或冥想的經驗,但慢慢的他們會開始發現自己改變了內在特質,自然而然的遵守了生命的十大原則,也開始更有意識地生活。
Share by: